很多公司,特别是中小型企业,每年例行做一次资产盘点。表面看似“流程合规”,但一到对账,往往就发现:
✅ 资产账实不符
✅ 实物去向不明
✅ 责任人说不清楚
✅ 设备状态没人掌握
这种情况久而久之,形成恶性循环:
“账随便记,实物随便放,最后随便解释。”
如果不正视这些盘点流程中的系统性隐患,固定资产盘亏只会越来越频繁。
这是最常见的“源头性”隐患。
新购设备没录入台账
已报废设备还在账上
设备调拨记录滞后
借用、租赁未登记
当盘点清单就不完整,现场核对只能靠印象。
结果:
盘盈盘亏数据全是“事后推测”,难以溯源。
所有采购、报废、调拨、借用都第一时间入账
台账每季度更新一次
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,实现自动化同步
很多公司固定资产都是“部门共用”,一旦出现差异:
“我不知道是谁用的。”
“我记得借给别的组了。”
没有明确的保管责任人
长期共用导致权责模糊
责任人离职未交接
盘亏无法界定责任
丢失追责变“走过场”
每台资产必须明确责任人签字
调拨、借用都要签收
定期复核责任人名单
很多企业资产只靠表格编号,实物上没有任何标识。
盘点时无法快速确认
多台同型号设备混淆
借用设备难以核实
全资产张贴编号标签或二维码
盘点通过扫码自动记录
标签与台账编号一一对应
即使没有预算用高级设备,也要用打印标签最基本实现“可视化编号”。
最典型的问题:
盘点人员靠人工核对
盘点数据纸质记录后再手工录入
照片、签字分散保存
错漏率高
数据二次录入极易出错
盘点进度难跟踪
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移动端扫码盘点
即扫即录,自动生成报表
异常情况可拍照上传留证
当天即可完成差异核对
在很多公司,盘点差异处理极其随意:
找不到就直接销账
没有责任追溯
没有书面审批
盘亏报废混用
这种随意处理,不仅导致内控失效,还容易留下审计隐患。
所有差异必须形成《盘点差异明细表》
逐条核实原因
责任人签字说明
报废、盘亏分流程审批
最终审批人归档确认
很多企业盘点完成后:
“先放一放,等财务有空再更新。”
结果新一轮资产流转已经开始,上一轮盘点结果没入账,导致数据再次失真。
盘点结束后一周内完成台账更新
系统和账务同步更新状态
生成新基线清单,作为下次盘点起点
过去这些流程靠Excel和纸质表格管理,很难彻底规范。
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固定资产管理系统,通过技术手段将流程闭环:
✅ 实时建账:采购、调拨、报废全自动入库
✅ 扫码盘点:手机扫描,自动匹配清单
✅ 差异追溯:盘点异常即时生成记录
✅ 审批留痕:盘亏、报废线上审批留档
✅ 责任明晰:资产全生命周期责任人可追溯
✅ 数据同步:财务、资产、台账自动更新
哪怕是中小企业,也有低成本SaaS版,操作门槛低,足够支持专业管理。
如果一家公司每年盘点结果都在“事后猜测”,说明流程出了根本性问题。
只有先从台账完整性、责任人制度、标签编号、差异核查四方面入手,再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工具支持,才能把盘点变成“有据可依、责任清晰、数据准确”的闭环工作。
下一次盘点,不妨先问自己:
“这份清单是完整的吗?
谁对这台设备负责?
有没有扫码记录?
差异怎么留证?
数据什么时候更新?”
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 点我提交申请
友情链接: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| 工单管理系统 | 运维管理系统 | 数字孪生 | ITSS工具 | 动环监控系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