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固定资产盘点工作中,责任认定往往是最具争议的部分。
	一旦出现盘亏,先不说损失金额,最先扑面而来的,往往是责任归属的争论:
	没有清晰的证据、没有规范的机制、没有科学的沟通流程,这场争议就很难避免。
	一、先厘清:争议的核心根源在哪里?
	在我接触的许多企业案例里,盘亏争议之所以频发,通常有以下几个深层次原因:
	责任划分模糊
	
		- 
			采购登记归行政,调拨使用归各部门,没人清楚“最后一公里”该谁负责。
		
 
	
 
	流程断档
	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未启用
	
		- 
			台账靠Excel,交接靠纸质单据,遇到异议就“公说公有理”。
		
 
	
 
	情绪代替机制
	如果管理层不先厘清这四个根本问题,所有争议都只能靠“拍板定性”,短期看似解决,长期积累隐患。
	二、遇到争议时,先别急于定责,先启动调查程序
	当盘亏争议发生时,管理者第一反应不是“立刻确定谁赔偿”,而是启动一套标准化流程,保障调查公正性。
	建议分三步:
	
		
			- 
				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锁定该资产状态为“盘亏待核实”。
			
 
			- 
				防止责任人后续调拨、删除记录。
			
 
		
	
 
	
		
			- 
				包括:
			
 
			
				- 
					最后一次盘点记录
				
 
				- 
					借用、调拨审批单
				
 
				- 
					设备交接清单
				
 
				- 
					折旧凭证
				
 
			
		
	
 
	
		
			- 
				涉及责任人、部门负责人、行政和财务负责人。
			
 
			- 
				现场记录口头说明并形成文字材料。
			
 
		
	
 
	通过先定程序,再谈责任,可以避免情绪先行导致的不公正。
	三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争议解决中的核心价值
	很多企业在争议化解上反复“扯皮”,本质就是缺乏一套自动化、不可篡改的证据链。
	固定资产管理系统,能帮你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闭环:
	全生命周期流转记录
	责任人一键查询
	扫码盘点即时记录
	差异分析报告
	有了这样的“数据铁证”,争议就不再只靠口头解释。
	四、责任认定要遵循的四项原则
	不论争议如何复杂,管理层都必须坚持四个原则:
	
		
			- 
				不因岗位层级先假定责任。
			
 
			- 
				所有人员的陈述与系统数据并重。
			
 
		
	
 
	
		
			- 
				先查流程是否规范,再谈责任大小。
			
 
			- 
				谁未履行职责,谁就承担责任。
			
 
		
	
 
	
		
			- 
				重大失职(恶意或拒不配合)适用严肃处理。
			
 
			- 
				一般疏忽(流程漏洞)可适当减轻。
			
 
		
	
 
	五、争议调解的三种方式
	很多时候,争议并非只有硬性追责,也可以通过管理机制调解:
	方式一:事实清晰直接认定
	方式二:多方过失责任共担
	
		- 
			使用部门未交接
		
 
		- 
			行政部门未及时入账
		
 
		- 
			财务部门盘点疏忽
		
 
		- 
			处理:
		
 
		
			- 
				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责任认定书
			
 
			- 
				联合整改,责任人分担部分损失
			
 
		
	
 
	方式三:事实无法还原,集体认定
	
		- 
			资料缺失
		
 
		- 
			多年未盘点
		
 
		- 
			原责任人离职
		
 
		- 
			处理:
		
 
		
			- 
				管理层会议集体认定为“历史差异”
			
 
			- 
				不追究个人责任
			
 
			- 
				财务核销同时整改制度
			
 
		
	
 
	六、如何在沟通中降低对立情绪
	盘亏争议不仅是管理事件,也是人心事件。良好的沟通方式往往比强硬指责更重要。
	三条沟通建议:
	先摆数据,不讲情绪
	分清流程和人
	给足申述机会
	这样处理,既能减少矛盾,也能让认定更具公信力。
	七、如何防止同类争议再发生
	一次争议,是一次风险暴露,更是制度改进的起点。
	三件事要立即行动:
	只有形成流程闭环,盘亏争议才能逐年减少。
	八、用制度和数据把争议化解在流程里
	盘亏争议,表面看是责任不清,实质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。
	如果想要减少争议,下一次面对盘亏,先想三个问题:
	当这三个问题都能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里得到清晰回答,盘亏争议就自然少了。
	
		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
			点我提交申请
		
		
		
		
		 
	
	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