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亏资产报废还是追溯?不同情况处理建议 -【云呐资产物联服务平台】
动态资讯
DYNAMIC INFORMATION
全部动态>阅读文章
盘亏资产报废还是追溯?不同情况处理建议
云呐平台发布2025-07-16 10:529

   在许多企业,固定资产盘点几乎是每年的例行工作。等到对账时,才发现账实差异成了常态:设备不见了,位置变动无人知晓,责任人说不清楚。一旦涉及盘亏,不仅仅是数字损失,还会让财务合规、内部稽核和管理层信任陷入被动。

不少行政人员和资产管理员对此心有余悸:

    “盘亏责任到底该怎么算?谁来担?该不该赔?”

    其实,盘亏责任之所以总是“扯不清”,根本原因往往不是流程复杂,而是岗位职责模糊。缺乏明确的权责界定,任何规范流程都容易变形走样。本文将从管理实践出发,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,深入探讨:盘亏责任如何科学界定?为什么岗位职责分明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?

    一、盘亏责任界定的四个核心问题

    要厘清责任,先要理清盘亏背后的四个基本问题:

    1.资产是否入账?

    很多企业在购入设备后,没有第一时间建立台账,或者只在财务系统里留痕,导致现场管理与账面脱节。

    2.资产是否分配责任人?

    设备被多人共用,或频繁调拨,却没有固定保管人。

    3.盘点记录是否完备?

    往年盘点数据不齐全,丢失与报废界限模糊。

    4.处置流程是否透明?

    报废、封存、转移等变动未按流程备案,后续无人认领。

    如果这四个问题任何一个没有落实,盘亏就容易陷入“找不到头绪”的境地。

    二、岗位职责不清:盘亏频发的根本原因

    企业往往在资产管理制度上写着“责任人负责保管”,但实际操作时,岗位职责往往呈现两种极端:

    全员模糊:

    没有台账分配,大家都觉得“公共物品”无需确认责任。

    层层推诿:

    采购部门、行政部门、使用部门各有职责,但分界线不清晰,出了问题互相指责。

    例如,某家公司丢失了多台笔记本电脑,审计时发现:

    行政部门负责登记入账,但未分配责任人;

    IT部门负责安装配置,却未签收移交;

    使用部门员工离职,交接不清;

    财务部门年终才发现实物丢失。

    当岗位职责不明确,盘亏就成了无解的谜题。每个环节都说“和我无关”,最终只能由公司兜底处理。

    三、岗位职责分明:界定责任的第一前提

   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,要想避免盘亏争议,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岗位职责写清楚、落实到人、形成闭环。

    下面是职责划分的三层体系:

    1. 采购和登记责任

    由行政或采购部门负责:

    验收入库

    建立固定资产台账

    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录入资产编号、归属信息

    关键:

    首录即要明确责任人,避免“后分配”造成脱节。

    2. 保管和使用责任

    由资产使用部门承担:

    保证资产处于合理使用状态

    不得私自调拨

    定期核对状态

    关键:

    每台设备必须有唯一责任人,无论是否多人共用。

    3. 监督和核查责任

    由财务或资产管理部门承担:

    定期盘点

    异常跟踪

    折旧、核销审批

    关键:

    监督不等于替代保管责任,而是发现问题、推动整改。

    四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:岗位职责落地的工具保障

    许多企业在流程设计上“纸面完美”,却依然无法落实责任,原因在于缺少系统支撑。

   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价值,就在于把“岗位职责”嵌入每一步操作:

    自动生成责任人台账:

    一旦采购入库,系统自动绑定责任人信息。

    扫码调拨留痕:

    每一次调拨、借用,都在系统中记录责任链。

    盘点闭环追溯:

    盘点发现盘亏,自动生成差异清单及责任归属。

    审批流程电子化:

    报废、核销必须全流程留痕,无纸化归档。

    一旦系统接管核心节点,岗位职责就不再是“模糊口头约定”,而是有数据支撑、可追溯的责任链。

    五、如何在实践中界定盘亏责任?四步操作建议

    当资产确实盘亏,不可避免要界定责任和处理方式。建议遵循四步法:

    第一步:追溯核查

    调出资产台账

    查看最近调拨、借用记录

    核对盘点历史

    第二步:责任确认

    先找最后使用或保管人

    若调拨未记录,由调拨发起部门承担连带责任

    无人认领的,由主管部门先行认责

    第三步:情况说明

    使用或保管人书面说明丢失情况

    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

    第四步:审定与处理

    形成《固定资产盘亏责任认定表》

    财务、行政、分管领导逐级审批

    决定是否赔偿或免责

    在此流程中,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日志与审批记录是最有力的证据依据。

    六、如何分清“重大过失”和“管理漏洞”?

    很多时候,盘亏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要赔偿。需要结合责任情节判断:

    情况责任认定未经批准擅自调拨,导致资产丢失重大过失,需承担赔偿责任正常使用中被盗,保管措施合理可免责调拨、报废未及时入账,导致账实不符管理责任,部门负责人承担整改责任盘点频次不足,长期无人核对部门与监督方共同承担管理责任

    原则:

    先定责,再定性,再决定处理方式。

    七、盘亏责任落实的底层逻辑:制度+流程+工具

    岗位职责分明不是一句口号。

    要想落地,需要三件事并行:

清晰的制度

    谁录入,谁保管,谁核对,谁审批

闭环的流程

    从采购到报废,每一步都有证据链

可视化的工具

   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全程留痕

    如果你还依赖纸面台账或零散Excel,哪怕流程写得再漂亮,也很难形成有效责任链。

    八、分清职责,才能“谁的资产谁负责”

    盘亏不一定是管理失败,但盘亏责任无法厘清,一定是管理失职。

    如果你的公司希望把固定资产管理做得专业,第一步就是把岗位职责写清楚,第二步是把流程固化到系统,第三步是让每一次盘点都能留下完整的证据链。

    下一次盘点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

    “这台设备是谁在管?什么时候最后一次确认?系统里有没有记录?”

点击开通免费试用: 点我提交申请

友情链接: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| 工单管理系统 | 运维管理系统 | 数字孪生 | ITSS工具 | 动环监控系统
Copyright©2024 浙ICP备2024135582号    杭州鑫云呐系统科技有限公司 版权所有